【特许经营】试述特许经营行政处罚的告知程序

已被浏览

更新日期:2020-07-14 07:08:00

来源:北京奕明律师事务所


2008年11月12日,商务部在北京召开了《商业特许经营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草案)》专家座谈会,听取了各行业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这次座谈会的召开,意味着特许经营行业的主要管理部门即商务部对特许人的行政处罚将更加规范,同时处罚力度也将加大。此外,对特许人的行政处罚不仅仅限于商务部门。根据特许人的违法种类及《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公安部门对特许人也有行政处罚权。特许人涉嫌偷漏税的,税务部门也可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无论是由哪个机关作出,也无论该机关是否有具体的处罚程序规定,处罚机关处罚特许人时,必须履行《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告知义务,否则会造成行政处罚无效的后果。当然,被告知也是特许人在行政处罚活动中的一项法定的重大权利!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可见,告知是《行政处罚法》旨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规范行政处罚活动的一种必经程序。它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法定的权利,而对于行政执法机关来说,是法定的义务。但是,《行政处罚法》设定告知程序作为实施行政处罚的一个重要程序,仅有原则性规定,实践中做法亦不统一。本文试就履行告知程序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行政处罚的告知时间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向当事人履行告知义务。至于应提前多长时间告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行政机关主要有三种做法:
(1)在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的同时即携带《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询问当事人对处罚决定是否有异议。如果当事人当场表示没有异议,行政机关就顺便把正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也送达了。
(2)行政机关虽然提前告知,但距离正式送达相隔时间很短。比如上午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下午就送达正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3)提前二至三天或更长时间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限定当事人在限定期限内行使陈述、申辩权。如果当事人在期限内放弃该项权力,则送达正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法律规定行政处罚告知程序的重要目的,就是保护当事人陈述权、申辩权的充分行使。法律虽没有规定具体应提前多长时间告知,但根据立法目的,应当在处罚决定之前使当事人能有足够时间完全了解拟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这样,当事人才能决定是否陈述和申辩。如果同时告知,即使当事人的申辩有理,行政机关也无法采纳,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则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告知和作出正式处罚决定相隔时间太短,当事人根本没有时间对告知书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进行陈述和申辩。这两种情况下,当事人虽然知道了自己的程序权,但已没有行使权利的必要和可能,实质上是行政机关变相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因而是不符合法律要求的。



二、行政处罚的告知内容


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机关告知的内容实际上有三部分:一是将要对当事人怎样处罚;二是为什么要这样处罚;三是当事人对该处罚可以陈述和申辩。


(一)告知处罚结果

 

实践中,行政机关在告知拟处罚结果时,往往会有以下几种情形:


(1)告知拟处罚的所有种类,不明确是哪一种。比如将作出罚款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2)告知拟处罚的上下限,不明确具体数额。比如将作出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3)告知拟处罚的单一处罚种类,比如将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但不明确罚款的数额。


(4)告知拟处罚的单一处罚种类,需要罚款时,明确告知罚款的数额。

 

出现前三种情形,行政机关的理由是法律只规定了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没有要求告知详细的数额,考虑到在正式作出处罚前留有余地,仅原则地告知拟处罚内容与法不悖。

 

前三种情形虽然从形式上看,行政机关已经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实质上未能让当事人充分行使申辩权,应视为未履行告知义务。因为当事人只有知道了具体的处罚结果,才能有针对性地申辩,如果无从知晓其将要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当事人将无法申辩或者不敢申辩。故行政机关的告知内容应具体确定,否则就有违反告知程序的嫌疑。

(二)告知认定的事实、处罚的理由及依据

 

当事人行使陈述、申辩权,就是针对行政机关告知的处罚事实、理由和依据作出陈述、申辩。当事人是否确有行政机关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是否错误?是否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是否已经修改、废止或失效?依据的法律条款是否准确具体?等等。因此,行政机关在履行事先告知义务时,当事人应当认真听取并尽量记录。

应当注意的是,行政机关必须将证据告知当事人。如果不向当事人告知证据,就削弱了当事人进行陈述或申辩的针对性,这实际上是对当事人权利的变相剥夺。此外,行政处罚程序是准司法程序,行政机关提取证据也应遵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处罚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鉴于此,如果行政机关不向当事人告知证据,比如鉴定结论,当事人就无法对鉴定人是否具有鉴定资格、鉴定程序是否合法、鉴定结论是否充分等提出异议或申辩,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同样被剥夺了。 

但在实践中,行政机关一般只向当事人告知行政处罚的事实、依据、处罚内容,而不告知行政处罚的证据。这种做法是违反《行政处罚法》的,在之后可能涉及的行政诉讼中也会因程序违法而导致败诉。正确的做法是:将案件的事实、理由(即证据)、依据(即法律依据)、处罚的内容全部告知当事人。

(三)告知陈述、申辩权

 

陈述权是指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所认定的事实及适用法律是否准确、适当,陈述自己对事实的认定以及主观的看法、意见,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的权利。申辩权是指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指控、证据,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辩,以正当手段包括要求召开听证会,驳斥行政机关的指控以及驳斥行政机关提出的不利证据的权利。《行政处罚法》规定不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的,行政处罚无效。

 实际上,当事人陈述、申辩权的行使,贯穿于行政处罚全过程中。首先,在简易程序中,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必须听取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与申辩,以及当事人对行政处罚的意见,如果意见是正当的,提出的事实和理由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其次,在一般程序中,只要是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当事人可以随时提出陈述和申辩,执法人员对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应当制作笔录,笔录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作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第三,特别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的申辩和听证而加重处罚。



三、行政处罚的告知机关


有的行政机关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加盖的不是行政机关印章,而是内设部门或派出机构的印章,这样做是否合适呢?《行政处罚法》规定,告知应当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实施。判断一个行政机关是否具有行政处罚权,只能依据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对内设部门或派出机构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其是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告知主体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上只能加盖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的公章。



四、审批前告知还是审批后告知


上一篇:【本期看点】离婚中的“财”“债”“责”

下一篇:【人力资源】谁来保障职业病职工的合法权益?

TOP

联系方式: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西路48号金隅国际B座1501室

  • 电话:010-64787188

  • 传真:8610-6478-7128

  • 邮箱:tuzhi@188.com